近日,临沂职业学院“鲁喀同行·沂路星光”志愿支教实践团10名师生圆满完成在新疆喀什英吉沙县第四小学为期两周(7月21日-8月5日)的支教实践,顺利返程。实践团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为行动核心,创新构建“思想引领+非遗传承+文化创享+数智启蒙”四位一体服务模式,累计授课96课时,惠及1-6年级130余名边疆学子,以青春力量赋能边疆青少年成长,以文化交融架设鲁喀连心桥,为“文化润疆”贡献了坚实的临职担当。
思想引领强根基:语言为桥厚植家国情怀
实践团以思想引领为重点,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桥梁,精心设计课程。通过《彩色的中国》《灯火里的中国》等主题朗诵、爱国情景对话与情感手势舞教学,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,将爱国情怀深植心田。理论宣讲中,当山东故事《沂蒙六姐妹》、《沂蒙山小调》的旋律与喀什《喀什寻喵记》在课堂里交汇,沂蒙精神随故事与歌声,沿着鲁喀支教路与丝路喀什坚守同频。
非遗传承续文脉:指尖技艺凝聚民族认同
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,实践团创新打造“非遗双城记”特色课程,开设书法、中国结、剪纸、扎染工艺等非遗课程。师生共同创作“石榴籽”、“同心结”等象征民族团结的图案作品,让边疆少年在亲手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。指尖流转的非遗技艺,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、凝聚民族认同的生动载体。
文化创享促交融:鲁喀元素激发育人活力
在文化创享领域,实践团融合临沂红色基因与喀什地域特色,引导学生运用软陶塑形、扭扭棒、彩印构图、手绘花园等多元艺术形式进行创作。创作了融合两地风情的手绘、象征团结的扭扭棒“民族团结树”等百余件创意作品,美育实践中激发的创造力;体教融合晨练八段锦与五步拳、乒乓球韵律操,传统体健与现代体育精神交相辉映,自由释放健康活力,成为鲁喀文化深度交融、情感共鸣的璀璨火花。
数智启蒙燃梦想:科技之光点亮探索之心
实践团设计数智启蒙课程,激发边疆学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与探索欲。智慧课堂互动、光影蓝晒科学实验、智慧鲁班锁结构探究、无人机体验等课程活动,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直观有趣的实践体验,有效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梦想,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播撒下创新的种子。
深扎边疆研真知:田野调查赋能长远协作
实践团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当地社区和展馆,开展扎实的田野调查,并联合英吉沙县博物馆开展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流动博物馆进乡村活动”。围绕“喀什地区非遗保护传承与教育融合路径”、“鲁喀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探索与成效”以及“英吉沙县教育发展资源对接与协作”等主题,成员们通过深度访谈、参与观察、问卷调查等方式,累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7篇。调研基于详实的一手资料和深入分析,为学校后续精准对接喀什地区、深化校地合作及优化支教项目设计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。
志愿支教显实效:多维成果共绘鲁喀新篇
本次支教实践成效丰硕,实现了多维度、可持续的赋能。平台共建,驿站促长远。学校与英吉沙县第四小学共建“红色·丝路创新创业驿站”,驿站集“沂蒙精神传播站、丝路文化展示窗、鲁喀青年创客空间、教育协作资源平台”于一体的长效阵地,未来将持续推动两地青年在文化创意、非遗活化、教育创新、社会实践等领域的深度交流、项目孵化与资源共享;教学相长,能力双提升。130余名学生在普通话发音清晰度、非遗技艺掌握度、科学探究兴趣及艺术创造力方面取得显著进步。实践团成员则在一线教学中深化了对边疆教育和国家战略的认知,教学能力、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全面锤炼,并全员获得了2025年“志愿有我·让爱飞跃万水千山”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志愿服务证书,三名带队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证书。
沂蒙星光,照亮丝路。学校“鲁喀同行·沂路星光”志愿支教团在圆满完成支教任务同时,通过创新“四位一体”服务模式、扎实的调研实践和共建长效平台,在祖国边疆播撒知识火种、架设文化桥梁、厚植团结根基,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沂蒙精神与志愿者精神,为赋能边疆青少年成长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贡献临职方案。学校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,持续深化与喀什地区的教育协作,动员更多青年力量投身于建设美丽边疆、共绘中华民族共同体壮丽画卷的伟大事业。
打印文章】 【关闭窗口】 | 【